一:取經心得

  《西遊記》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奇書之一,故事借用唐初高僧玄裝法師遠赴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取佛經的歷史,再加入童話式的趣味,鋪排以一群人格化的動物角色負責護送這位高僧取經的歷險經過。孫悟空是頑皮的猴子,豬八戒是貪吃的肥豬,沙僧是吃人的妖怪,白馬是龍王太子化身,他們具有高強的法力,在取經途中與神魔周旋,化險為夷。《西遊記》內容生動有趣、異想天開,角色塑造得很成功,讀者除了可以從中享受到喜劇效果的趣味之外,更可以對「人性」和「人生」有更深刻的體會。

  《西遊記》書中唐僧玄裝法師為藍本,玄裝法師在極困難的條件下穿越沙漠和雪山到達印度,歷時十九年,帶回大量佛經,再用功翻譯為中文,對中印文化交流和傳播佛教,立下豐功偉績。雖然《西遊記》裡唐僧的性格表面上看來似乎有許多缺點,給讀者不良的印象,包括懦弱、迂腐、偽善、畏難、不通世務、心存仁善而不辨是非等等,但是這些情節都與真實的玄裝法師無關,而是另有深刻的喻意。

  如果我們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會明白其實是因為唐僧的修行已到了頗高的層次,需要面對極艱難的考驗,這些道理不是修行人就不容易理解。到了這時候旁人可能輕視他,而修行者本身也會有懷疑自己的靈修功夫。唐僧座下悟了能(豬八戒法號悟能)、悟了淨(沙僧法號悟淨)的弟子都沒有能力完全了解他,只有悟了空(孫悟空)的弟子才有能力明白他的用心。此外,唐僧對三個弟子表面上沒有一視同仁,從不意圖控制豬八戒沙僧,只專門控制孫悟空,而且常常表現得很嚴苛,因為好的師父會因材施教,徒弟修到一定程度才會對他有嚴格的要求。

  唐三藏是《西遊記》書中取經的關鍵人物,得到如來佛祖的支持,領導取經團隊,他的角色近似社會上的知識階層。真正的知識階層除了掌握較多的實際知識之外,還具備多種特點,如為人平和、行事自制、參與苦行、心靈純潔、態度容忍、處事忠實,擁有高度的人生智慧和熱誠的宗教心。良好的知識階層不好名利、可以當其他階層的導師,勇敢直言,致力宣揚真理,有刻苦、簡樸和誠實的精神。

  齊天大聖孫悟空是《西遊記》的靈魂人物,他為達長生不老的境界,學習仙道,練得一身高強的法術,能騰雲駕霧,有七十二變。後來大鬧天宮,表現出叛逆、反建制、不受拘束和爭強好勝的鮮明性格。孫悟空擁有充沛的生命力和大無畏的精神,誠實樂觀,率性自然,既不怕吃苦,又勇於面對挑戰,充份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心高氣傲、性情急躁都是他性格上的弱點。書中常用「心猿」來形容他,暗喻他有時會心意不定,不能安住,不能自持,需要受制於「金剛箍」。原來孫悟空這些特質只要能向好處發展,都是有利於修行。

  孫悟空在取經團隊中的作用,近似社會上的管治階層。他在書中行事英武、遇疑果決、足智多謀、作戰勇猛、有高度領袖才幹。唐三藏雖然是師父,但也只是團隊中的精神領袖,實際的管治工作都落在大師兄孫悟空的身上。理想的管治階層必須有很強的辦事能力,不會以強凌弱,而只在保護國家人民的時候,才會動用適量的武力。在理想的社會之中,發展的大方向應該由知識階層指導;實際運作卻應該由另一個管治階層執行。

  豬八戒是《西遊記》一書中惹笑情節的泉源,他生性好吃貪色,喜愛財貨,經常為了不能抗拒各種誘惑而差點誤了取經大事。他也有相當法力,但是只能夠三十六變,他滿足於現有的法力,所以只需受戒而不必被「箍」。他又經常借機偷懶,因而常被孫悟空取笑戲弄,他便心懷怨懟,向師父進讒言作為報復。遇上大困難他就喊散夥要回家,無法堅持到底。不過豬八戒也非常務實,每次趕去了「潑猴」而令師父被妖精所擒,他應付不了便會去向「大師兄」認錯,求他出山收拾殘局。

  撇開豬八戒種種失職和搬弄是非的行為不算,他在取經團隊中的角色便似社會上的農商階層。農商階層在農業社會主管農耕畜牧,在工商業社會再兼管生產、貿易和運輸。農商階層在他們的農商盈利之中,撥出一部份作為稅款,交給管治階層去運用,用在國家建設和人民的福利上面。

  沙僧是四師徒之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加入了取經團隊之後就好像全無作為一樣,默默的負責背起行李,只可以算是呈現了一些沈默踏實的性格。其實沙僧這角色有點似社會上的勞動階層,主要付出勞力為人服務,他們的能力相對不夠大,但是沙子雖小,積少卻可以成多,發揮出很大的力量。理想的勞動階層要有自知之明,勤勞盡忠,做事為雇主設想。

  唐僧四師徒一行人等去西天取經,象徵著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其實都需要取經,所謂「取經」可以視作增進個人「世間知識」和「人生智慧」的一種修行。其實書中要吃唐僧的妖精大都在修行,只是方法和心態不對,行事上損人利己,便成為人間的禍胎。牛魔王紅孩兒兩父子都在「自我增值」,紅孩兒如果得不到觀音菩薩的教導和約束就不能成為「善財童子」,道路正便成神仙,道路錯便成妖魔。人間也是一樣,知識本身可以並無善惡,只視乎掌握知識的人怎樣運用。

  紅孩兒是《西遊記》中一個法力很高的人物,自封「聖嬰大王」,不問而知,必是個給父母寵壞的小魔王、「百厭星」。他的三昧真火連孫悟空也抵擋不住,暗示紅孩兒的壞脾氣比孫悟空厲害得多。紅孩兒的父親是牛魔王,母親是羅剎女鐵扇公主,都不會是重視家教的稱職父母。要使一個小孩子得到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日後學校教育和結交良師益友的基礎。

  紅孩兒是個野性難馴的小朋友,能力大而無法無天,這樣的「混世魔王」在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多!孫悟空這樣有本事也拿他沒辦法,想用四海龍王的水來撲滅紅孩兒的三昧真火也不成功,最後要請出觀世音菩薩用楊枝甘露將火澆熄。這個情節也有特別的喻意,即是說小孩子脾氣暴燥的話,不可以高壓處理,強用水澆;只可以疏導,用甘露來滋潤。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身處明代中葉以後的腐化社會,制度和風氣都不斷敗壞,《西遊記》雖然是虛構的故事,或多或少也反映了作者對他身處社會的觀感。在眾多想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之中,竟然有許多是與得道的仙佛大有淵源。他們平日接觸神仙菩薩,早已學得一些本事,也就是書中的法力,一旦不甘寂寞,便會有失控出軌的行為,偷取主人的法寶,變為妖怪下凡到人間作惡。儒釋道合稱三教,當中儒家是讀書人,讀書人不能成仙,因此與《西遊記》的妖怪無緣。佛教的唐三藏和儒家的孔子都是修行人,屬於知識階層,只是故事中的唐三藏如來佛做後盾而孔子可不知有沒有。

  太上老君是道教的首腦人物,他的坐騎青牛也做過妖怪到凡間作威作福,守金爐銀爐的童子也到過平頂山做其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觀世音菩薩蓮花池裡的金魚也下過凡。最有趣的是文殊菩薩座騎青獅、普賢菩薩座騎白象,加上與如來佛有「親戚關係」的大鵬鳥,變成是三隻妖怪組成犯罪集團!難道太上老君的兩個童子除了看守爐火之外,就沒有受過任何教誨嗎?是不是太上老君疏於管教之過?金魚不算是觀世音的寵物,如來佛也不可能終日管住所有親戚,但是兩位菩薩的坐騎也離家出走,文殊菩薩胯下的青獅更是有兩次下凡當妖怪記錄的積犯呢!

  彌勒佛座下的黃眉童兒,也下凡化身變成老妖,自稱黃眉老佛孫悟空批評彌勒佛「家法不謹」。彌勒佛一方面承認「走失人口」,但也指出唐僧師徒「魔障未完,故此百靈下界,應該受難」。原來修行人的善惡常常只在一念之差,這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種什麼因便得出什麼果。而且修為越高,前進的阻力越大,考驗和磨練更嚴。神仙菩薩身為導師,雖有管教的責任,但是最終抉擇權仍在修行人掌握之中。

  修行人必定要自己走艱苦的修行道路,所以書中一再強調。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可以送唐僧到西天取經,觀音菩薩的「九宮法船」也可讓唐僧安安穩穩直達天竺,但是唐僧還是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去走他的修行路。修行人面對最難的考驗可能就是色戒,故事前後兩次色誘,由只是富有的中年寡婦,變成條件最好、既富且貴的天竺公主。所以當唐僧四師徒上路之初,觀音菩薩便與黎山老母普賢文殊兩菩薩化成母女四人,考驗他們師徒,結果豬八戒受了教訓。後來到了最後一關的天竺國,又遇上假公主玉兔精要招唐僧為駙馬的風波。

  除了色誘之外,還有名利富貴。臨到雷音寺前,唐僧師徒受到銅台府員外一家的禮待,豬八戒又嚷著要留下來享受榮華富貴,這一回的回目是:「員外喜待高僧,長老不貪富貴。」事實上靈修人修到較高的境界,很容易出現這種富貴的引誘,員外等人並無惡意,只是純粹出於禮敬高僧之心。但是唐僧是「求經之人」,不是尋常的化緣和尚,當然不能貪圖富貴,不得已在家逗留了半個月,又再上道,「拜求真經,以濟眾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家傳戶曉,唐僧為了孫悟空打死了白骨精而驅趕他,給讀者留下很差勁的印象。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孫悟空打死白骨精確是有錯,人間眾生大部份都在不斷做出損人利己的事,只是情況有輕有重而已。唐僧深明世人多過失的道理,修行的第一步是堅持「不見世人過」的「非暴力」慈悲原則。無論「五十步笑一百步」,還是「一百步笑五十步」,都是修行人大忌。旁人要對你不利,不見得就要報仇或打死對方,修行人尤其需要有定力。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白骨精」,能殺得多少個?這樣的道理也只能教予高級的弟子!

  書中唐僧對勞苦功高的孫悟空顯得很苛刻,由故事一開始孫悟空就很熱心修道,原動力是來自他渴求得到絕對的自由,像如來佛一樣的「如來如去」。他的念力和能力用得對的話,就能夠超越綑縛。每一次被逐之後,孫悟空總是甘心回去跟隨師父,因為他明白自己需要受約束,否則便有機會因一念之差而「走火入魔」。孫悟空有很大的法力,更需要謙恭地跟隨師父,成佛後「金剛箍」便自動消失。反觀唐僧對心念經常動搖的豬八戒和默默追隨的沙僧反而沒有太嚴厲的要求。

  不管是法力強大的孫悟空,慾望強烈的豬八戒,還是平凡低調的沙僧,他們都需要跟隨唐僧取經。另一方面唐僧是個得道高僧,肩負到西天取經的重任,卻又需要一眾徒弟護持,最後乘無底船登上彼岸,唐三藏這個「精神領袖」捨去肉身而得道時,便反過來多謝三個法力高強的徒弟。師徒四人同心合力,互助互勉,不畏艱難,才可以排除萬難,完成任務。我們現代人物質豐富,精神便容易空虛,不管個人能力大小,總是需要修行,能夠像《西遊記》書中師徒四人一起互相扶持上路就更為理想。